去牯嶺街小劇場看戲了。三缺一劇團的「耳背上的印記2012」,這是一部由賀湘儀主演的獨角戲,去年剛對外公演的時候,儘管朋友大力推薦,但我沒有看,今年看了,覺得這是一齣很難定義好壞的戲。(哈!就和人生一樣!)

 

關於耳背

 

耳背是主演賀湘儀的家族史,從祖父輩的中國--台灣,到父輩外省人,再來到她自己。我也是出身在相當類似的背景之中,是早些年是被定義為「外省人」的家庭,但是在這齣戲裡面,我的重點反而不在這個應當要與我有所共鳴的相似背景,而是「印記」這個東西。

 

不管生長在什麼樣的家庭,每個人都會有其時代與家庭的印記。時代的印記是一整代人的類似經驗、價值觀,身處其中的人們很難察覺,往往要在多年後往回看,才能發現「啊!原來當年的那種價值觀,也是一種印記!」,而家庭的印記則是影響每個人最深的,也是塑造出每個人性格的源頭之一,就如同戲中賀湘儀(天啊!我好喜歡她的名字)在高中時代在課堂上反駁歷史老師的政黨輪替論,這是她的家庭印記。

 

這是一部很個人的戲,不只是因為內容是賀湘儀的家庭故事,也因為這部戲對每個觀眾的影響會因人而異,對我來說是「印記」。這是很私人的事情,既是印記,那麼想必是每個人沒有明確意識到的事物,或是不想面對的事物,我覺得這齣戲很棒,是因為它點出了這個主題,而這是每個人都該做的功課---找出自己印記,內省,接納,而後採取行動,讓自己變得更好。

 

在看戲的同時,我不斷想著我自身的狀況,因為印記恰好是我近幾年在處理的課題,能在這個時候看到這齣戲,我覺得很感動。我很感謝賀湘儀以這種方式呈現,以自身的故事為例,這不僅是她的故事,也是許多人的故事。我也誠摯的希望,觀眾們所看到不只是賀湘儀的演技、燈光、舞台,也能看到更多更多的內容,這是(我認為)小劇場存在的重要意義之一,因為更貼近人性。

 

康寧的故事則是讓我想到母親與我之間的差異。是非--單選--複選。我的母親雖然不像康寧那樣優秀,但她的思考模式也是跟康寧雷同,沒有辦法真正的讓自己休息,即便休息了也一直掛心,認為最好的選擇只有一個,卻又想要一次扮演好所有角色。其結果是,往往力不從心,每個角色都只是個半調子(所以說我的母親在這方面沒有康寧來得優秀),我想,這可能是她們那一代的時代印記。而我卻不太一樣,我從小時候就是複選題,到現在還是複選題,只要是自己承擔下來的事情或是角色,都一定會盡力做到,但是和母親那一代又有些微不同,那就是我不會「全選」,所以不會讓自己累得像條狗,卻又能把自己的各種角色照顧得不算太差。

 

賀湘儀自身的片段較短,我覺得這一段的強度不若父輩那一段,可能是因為篇幅長短的關係,也可能是因為賀湘儀早早的就發現了這個印記,20年的印記揭起來不算太痛,也不會太嚇人,若是長達40年或以上的話,那揭起來才是血肉模糊,雖然我認為這一段張力較弱,但也慶幸賀湘儀早早的就看到自己的印記,也因此才能在牯嶺街呈現給我們看。

 

另外,我也很喜歡這次舞台的設計,但因為舞台呈現這不是我的專長,也不好意思說些什麼......

 

我喜歡舞台簡單的設計,沒有太多的道具分散觀眾的注意力,卻以三個牆面貼滿家書,將整個故事包覆其中,以家書放置的方式做出空間區隔。還有那位很辛苦的紙人演員,在角落等了好久呀!投影出的竹影也很美,精準的表達了那片已遙不可及的童年、家鄉、回憶,還有對於人所留下的印記,隱隱的,卻又真實存在。

 

 

關於三缺一

 

這個劇團對我來說又遠又近,近的是我的朋友在裡面,近的是裡面好幾個是輔大出來的,近的是我喜歡看劇本,也曾寫過一些些東西。遠的是這些學長姐我只知道,但不認識,遠的是我不是個狂熱的戲劇愛好者,遠的是我沒有把生命投入這個領域。雖然我只看了他們三部戲,但我看到他們,投入了生命、時間、經歷在從事創作,並且不斷的在發掘其他更多的東西,不管是過去的生命經驗,眼前的生活環境,或是往內走,去挖掘自己的內在。並沒有一直用二十幾年的人生,努力的搾乾自己來做戲,而是不斷獲取更多,在創作的過程中,與自己的作品一同成長。

 

有的時候,我會看到一些戲,真是令人......只能佩服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在練習,作為觀眾,我佩服他們的努力,但是沒有感動,我看到的彷彿就只是設計精良的機器人娃娃,熟練的念出台詞、動作、走位,卻沒有靈魂,也許劇本本身很不錯,但是劇本與演員之間卻有著鴻溝,無法相得益彰,只能各自表述。

 

我喜歡三缺一,是因為我所看的三部戲,都沒有這樣的鴻溝,演員們自己創作、自己演出(現在這年頭流行演員、導演都要跟編劇搶飯吃),所以顯得格外真切,而三缺一總是能抓住欲表達主題的精神,這件事說簡單也很簡單,但是從某些角度來說,也十分困難。只要三缺一像現在一樣繼續挖掘、繼續創作,我想我應該會繼續當個無聲的FAN吧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mi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