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去看了蔡明亮/李康生的【玄奘】,不是電影,而是劇場呈現,地點在中山堂光復廳,時間總長約2小時。
對我來說,【玄奘】是一開頭就同時揭開結局的一個作品。
非常簡單,非常直接,沒有太多繁複的敘事方法,也沒有多餘的藝術方式來描述整個概念。它是一個故事,也是一個人,同時它也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。我沒有辦法很精準的定義【玄奘】是個什麼形式的作品,但是它非常精準的戳到核心。
在看電影的時候,我們常常會用一些手法、理論,或是技術來分析它,然後得出一篇影評或是一份報告,但這些都是非常左腦的思考方式,太過理性,反而忽略作品與心的距離。看這個作品,我認為應該要把所有左腦掌控的思考與理論通通拋棄,直接用心、用眼睛和耳朵去感受就好,那麼就能得到最原始的感動。
我無法以什麼理論來分析這個作品,一方面是因為我所學不精,講不出什麼理論或根據,另一方面是因為,當我發現不能以這種眼光來看【玄奘】時,我就放下我的左腦了。
如果我沒記錯的話,整個作品總共有三段音樂,但我最最喜歡的不是那些音樂,而是白紙的聲音。碳筆在白紙上劃過的聲音、在紙上畫大色塊的聲音,摺紙的聲音,踩踏其上的聲音,紙張拉扯、揉擰的聲音,燒餅屑掉落紙上的聲音,還有最後碳筆敲打白紙的聲音。紙張的聲音好清脆,好響,像生命的迴聲,我好喜歡。
蜘蛛、消逝的蜘蛛、沙漠、彎彎新月、枯樹枒、蓮花(不是很確定畫的是什麼花,我跟花不太熟)。這都是一張白紙與一隻碳筆所說出的故事,僧人反倒只成了襯這一番風景的一部分,看這個作品,必須要視野清晰寬闊,才能得到最美的畫面。這第一張紙就畫了好久的時間,一步一步,一句一句,都是心經。讓我時不時有種莊周夢蝶的飄渺感。
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
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。無色生香味觸法。
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。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
第一張,就說了大半的故事。而我就醉在這一頁。
第二頁,人生。旅程。描述得很平凡,但仍舊句句扣回第一張的故事。我愛第二頁的聲音,活潑,生命。
仍舊和電影一樣,有許多長時間重複的動作,對於精神不濟的人來說可能很催眠,對於靜不下來的人來說也許很不耐,但是就是因為這樣重複的動作,讓人更能一吋吋深入皮下,進入自己。
回頭來想,蔡導在開場的時候就洩漏了好多訊息「盡量讓自己用舒服的姿勢,可以像蜘蛛一樣安靜的移動,不要拍照或錄影,那些都是空的」(但我還是看到有個大媽在演出中偷拍了一張....超沒禮貌的!)
# 上述都是個人對於作品的感受,我沒有google其他人的觀後感或是蔡導對於此作品任何的發言。